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,也是一种管理,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,具有复杂、全新、整体、系统、深刻等特点。高效课堂可分为八大支撑系统:小组系统、流程系统、互动(沟通)系统、反思系统、导学案系统、评价系统、呈现系统、文化系统。每个大系统再按课内、课外和学校划分,总数就可分为24个子系统沿着这八条大道,24条小路前行,对更快取得课堂变革的成功一定会有帮助。
(一):小组系统。小组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。
高效课堂高度关注小组建设,就是要通过发挥团队作用,解决好学生解放、课堂开放后课堂学习的有序、有效问题。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,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;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,还是提供最有效的“同学”机会和资源,小组都是最佳平台。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、对学、群学,还是展示中的倾听、对抗、质疑,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,提供“贴身”服务。 小组,是高效组织体系的最基本单位。小组建设的成功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。文化形成,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。
把小组建设的过程分为三步:
第一步,搭建小组。
“异组同质,同组异质”的原则大家都很熟悉,不再赘述,小组规模以6人为最佳,若班额较大,8人亦可。
第二步,组魂建设。
组名至关重要,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,要有本组的特色。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,建议组名要尽可能通俗、阳光、精准、锐利,让人过目难忘,极富有冲击力。
第三步,最漫长,也最重要,这是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。
前面所作的工作,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,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、导向,但是,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,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。小组文化,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文化、团队文化。
(二):流程系统。
教学时间分配虽然各有不同,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:预习、展示、反馈密切相连,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环环相扣,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,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,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。所以,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,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,用流程保证其主体地位。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,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,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流程,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提供了探究的可能和机会,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。在课后,养成反思的习惯,形成反思的能力,这种能力是真正的理性力量,任何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这样的能力,将终身发展,日益强大。
(三):互动(沟通)系统。
互动(沟通)中,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;重建师生的关系。在互动中,强化平等、紧密的师生关系,在互动中,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,优化课堂生态,促进师生共同、和谐、快速发展。所以,互动,既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。
(四):反思系统。
高效课堂中,处处都有反思的影子。每个问题探究之后,都要进行反思,因为问题的设计不是无目的的,反思,让我们明确目标是否达成。
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部分,都留有反思的空间,反思让学生回扣目标,检验学习的成效。
教师反思:
一是可以让导学案的编写贯通于整个高效课堂的流程中,在教中再次提高导学案的编写水平,以便在下次使用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。
二是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,叶澜教授说,反思三年成名师。这种课堂,由于开放和生成,教师可以实现在教中学,通过反思,把这些智慧的光芒收集起来,照亮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。
学生反思:
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,成为学习型人才,终身受益。
二是任何课堂,即使是高效课堂,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,没有搞懂或者理解不透的问题,下课后要摘录到纠错本上,在摘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,实在搞不懂,先求教于同伴,最后再求教于教师。
(五):导学案系统。
高效课堂要求转变学生的身份,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,真正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,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。要达到这样的目的,学生和教师、学生和学生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。
导学案是重要:导学案是什么,好比路线图、方向盘、指南针、导航仪等等,如果把教材当“原著”,导学案就是话剧的“剧本”。教师是编剧,师生则是话剧中的“名角”,每次登台,他们既要尊重剧本,更有临场发挥,即现场生成。编剧在创作“剧本“前,首先要搞明白“制片”的目的,即,为何演?其次,演给谁看,是定位为阳春白雪,还是下里巴人?
(六):评价系统。
高效课堂内的评价要坚持全面性、激励性和即时性三大原则:
全面性:第一,既评价知识,更要评价人。第二,所有的流程都评价,所有的事件都评价。第三,教师评价小组,组长评价组员。
激励性:所谓激励性评价,就是不批评学生,尽可能鼓励学生张扬个性,发表自己的观点。激励性评价的难点在于,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时激励火候、时机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。学生中的黛玉型、悟空型、沙僧型、八戒型、唐僧型、张飞型等等都要认真研究,做到心中有数,然后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方式对待。
即时性:作业、周考、月考、期中考、期末考等等,都是滞后的评价。设想一下,把所有的体育比赛中的记分牌都撤掉,比赛结果都在一个月后公布,赛场还能生龙活虎吗?
(七):呈现系统。
展示,是高效课堂的第一呈现方式,“展”为“发”提供了动力和资源。
纠错,是高效课堂的第二种呈现方式,正是通过纠错,实现了知识的高效落实。
点拨,是课堂的第三种呈现方式,通过点拨,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。
开放,是课堂的第四种呈现方式,通过开放,实现了学习内容、应用空间的大拓展。
对抗,是课堂的第五种呈现方式,在激烈的对抗中,小组成员并肩作战,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价值,团队在对抗中形成。
质疑是课堂的第六种呈现方式,如果说对抗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行为的话,质疑则更多以学生个体的方式出现。
(八):文化系统。
没有文化的课堂,只是一个“驯兽场”;没有文化的小组,就是没有灵魂的机器。想想你的乡音,想想你的家乡小吃情结,无不是在你不知的情况下,由文化能量刻下的深刻烙印。无论如何,文化,你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。